【劉 哲】我是2009年1月份才到協會來,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對我們門窗幕墻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首先我感覺這個群體是一個非常善于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群體,從我們的幕墻不斷發(fā)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有非常明顯的看法。特別是我們企業(yè)家也是非常善于學習和勇于學習的,每次到國外參觀的時候,都會把新興技術帶過來,有的甚至會在賓館里把門窗要拆開來進行學習,是非常善于學習的一個群體。第二,是一個勇于在逆境中奮斗,勇于在逆境中崛起的一個群體,一個是在剛才提到說1995年左右的時候,我們曾經遇到了一個非常低迷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我們沒有消沉,而是搞研發(fā)、搞技術創(chuàng)新,使行業(yè)有了更大更好的發(fā)展。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的時候,有老總跟我說我們要利用這個機會來抓質量、抓培訓,為下一步的發(fā)展做好準備。第三,我感覺這個群體為國家的發(fā)展,為我們經濟的發(fā)展,為城市建設的發(fā)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一個群體。我們從沒有幕墻企業(yè)到現在的上萬家幕墻企業(yè),以及相關聯的幾萬家有關的企業(yè),解決了幾十萬幾百萬的就業(yè)問題,為國家增加了很多的稅收,而且把我們的產品打到國外,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主持人】謝謝劉秘書長,我覺得從您的話中聽出來了,雖然您進入這個行業(yè)時間不長,但是您已經完全地融入到這個行業(yè),而且完全被這個行業(yè)的魅力折服了。接下來我們要請問的是鄭老,聽說您是協會與門窗幕墻委員會成立的倡導者,也是委員會的第一任主任,這中間您肯定有很多的感想,當時您為什么要倡導這樣一個委員會?
【鄭金鋒】倡導一個委員會很容易,協會也是我倡導的,我是創(chuàng)始者之一,也是協會的第一任秘書長,委員會是我1974年向委員會提出的報告,當時在協會的領導層是堅決反對的,因為當時中國的鋁門窗幕墻、
鋁材都不發(fā)展,認為是高消費產品,不同意發(fā)展。我堅決要支持發(fā)展,我是挑了一個前面是空白的道路闖路,但是我心里有數,肯定要發(fā)展。因為成立以前,我對中國的鋁門窗幕墻基礎工業(yè)和國外的發(fā)展都做了研究,中國之路將來除了走自己的路之外,也要走國外先進的道路。因為我出國十幾次,我看到國外一些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學,引進、吸收、消化,這是改革開放必走的路,再加一個創(chuàng)新。所以我們很多的產品都靠引進、吸收、消化,最早的時候,我和深圳的北方國際到國外去看鋁門窗,買的樣子也很貴的,拿回來拆,然后去研究它。所以我成立這個委員會是有信心的。
【主持人】眼前的道路是光明的。
【鄭金鋒】道路是曲折的也是光明的。
【主持人】看來您當時就非常有前瞻性,而且思想也非?b密。
【黃 圻】他是搞技術,原來老鄭是主任,我是副主任,然后我們把這個委員會成立,今年是27年。
【主持人】回憶過來確實是一段非常艱辛的路,但是也是一段充滿感情的路。
【鄭金鋒】現在我有提議成立一個光電電子委員會。這條路也肯定是光明的。
【主持人】讓我們拭目以待。剛才我來到這個會場已經感覺到了協會和企業(yè)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像一個大家庭。您覺得協會在這當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杜宗翰】紐帶橋梁作用,企業(yè)之家。
【主持人】怎么做到的?
【杜宗翰】我們在認真研究30年來協會是國家的先進社團,很多文章要做。
【黃 圻】是四星級協會,沒有五星級,這已經是最高的了。
【主持人】謝謝各位領導參與我們今天的采訪,謝謝!
【主持人】今天的發(fā)布會我們剛才說了是首映發(fā)布會,我想大家都很想了解這個紀錄片,如何來了解?我想最應該請出的就是《通向中國之窗》紀錄片的制作團隊,看看他們是用什么樣的角度來解析這30年歷程的,下面有請的是《通向中國之窗》的主創(chuàng)、總策劃李百能先生和馬克先生的創(chuàng)作團隊,有請!
【主持人】作為這個片子的總策劃,我想李總最有理由告訴大家,你為什么當時要贊助這部片子?
【李百能】泰諾風保泰進入中國是90年代,那時候是鋁門窗幕墻最低潮的時候,那時候連鋁行業(y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前途,認為其他的產品、材料都是光明的,自己的行業(yè)不怎么好。在10年前我本身看到這個行業(yè)到現在鋁門窗幕墻變成主流,10年之內的成功,我也看到了這不是一個企業(yè)、不是一個人的貢獻。各個團體、很多領導人、各個企業(yè)家、各個行業(yè)的領導專家都花了很多精力同心協力,把這個行業(yè)扶持起來。我當時跟王積剛說,我們必須要跟黃主任談一談,一定要把行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記錄下來,作為一個沉淀。因為我覺得接下來行業(yè)的發(fā)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會有很多新的人進來行業(yè),如果記錄下來,能夠很遠地往后看就能體驗到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個紀錄片拍下來我覺得很驕傲,但是也不是最后一稿,它還有發(fā)展和繼續(xù)。因為我們在時間的壓力來目前只能做到這點,我們可以繼續(xù)下來,讓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更完整。我們現在和以前的領導人做一個開始,以后的新人作一個了解,這是我們的開始。
【主持人】您從事這個行業(yè)多少年了?您剛才也說經歷了這個行業(yè)的瓶頸期是嗎?
【李百能】我在鋁門窗幕墻行業(yè)也有30年了,但是在中國是90年代,我之前在國外有看過,老實說中國有自己的路要走,但是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
【主持人】我可以感受到您對這個行業(yè)的熱情和感情,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開始要問為什么要支助這個紀錄片的拍攝,支助不僅要資金的支持還要感情的支持。
【李百能】也是感謝這個行業(yè)內的各位領導、客戶、朋友的支持,我認為這是值得的,不能以金錢來衡量。
【主持人】您在中國的投資,您覺得還是很愉快,而且遇到了很多知心朋友是嗎?
【李百能】在中國,就好比吃一條魚的時候要很有耐心和步驟,但是不是說你公司多大,就算你幾個億的大公司,如果沒有朋友幫忙,沒有行業(yè)領導去引導,但是也只能慢慢來。所以我認為在這方面,我交了很多朋友,也感謝各位領導的支持。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能夠交到這些朋友,也是我們泰諾風保泰公司的最大收獲。
【黃 圻】我們拍這個片子,實際上委員會行業(yè)發(fā)展30年,大家都覺得可記錄的內容特別多,當然這些年也有很多專家、企業(yè)家寫了回憶錄,但是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影像的東西,在這之前我們委員會也考慮過,也請了一個北京央視的大導演,當時幫我們策劃了一下,但是因為那個導演可能要求比較高,整體的策劃、費用、時間都感覺到有些吃力,后來這個事情就放下來了。放下來以后,李總上門找到我們,他有這樣的想法,同時他說也有一個很朋友,也就是我們的導演馬克先生,在這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所以我們就促成了這次拍騙子,當然整個泰諾風公司不僅僅是資金上的資助,他們拍了很多的人,包括前后歷時三年時間,采訪了幾十位企業(yè)家、行業(yè)的領導、專家,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包括后來我跟王積剛也一直在參與拍攝,確實拍攝一部片子花費的精力很大,確實得到了泰諾風公司的大力支持,也促成了我們部片子歷時三年拍成了。
【主持人】待會兒我們再來說說這個片子拍攝過程中的艱辛和專業(yè)角度的看法,在這里還是要占用一下大家的時間,問一個小私人的問題,因為我對于鋁門窗行業(yè)和幕墻行業(yè)只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就覺得是一扇窗,中國泰諾風起到的作用,隔熱條的技術對我來說是很生僻的課題,能不能請李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
隔熱技術是怎么樣發(fā)揮作用的?
【李百能】我們泰諾風的核心技術是在節(jié)能方面,怎么樣把
節(jié)能技術轉移到門窗,使得門窗能夠起到節(jié)能的作用。泰諾風就好像電腦行業(yè)里面的英特爾,我們的核心是配合門窗幕墻行業(yè)來創(chuàng)新方案,根據它們的市場和節(jié)能要求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新的產品,我們不僅僅針對某一個產品,我們主要的是要為企業(yè)量身訂做方案。
【主持人】謝謝李總,接下來說到紀錄片,我們組織團隊也給了我一份馬克先生,也就是導演和團隊的介紹馬克先生是一位建筑藝術和人文領域有著非常濃厚興趣的學者和導演,曾經指導過紀錄片,也創(chuàng)作了多部作品。很遺憾馬克先生今天沒有來到現場,但是他的團隊有來到。我們來采訪一下,在幾位的眼中,你們認為馬克是什么樣的人?
【馬克團隊】首先他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其次他在學術方面,劍術、人文藝術甚至商業(yè)領域都非常有學術性。馬克先生非常善于挖掘故事和講述故事,比如在這部紀錄片里面,他講述了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行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對中國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并且它改變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城市建筑,也改變了中國的文化。他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所有人都是他的朋友,而且他也非常開朗,所以他如果能夠到來,一定能跟大家聊得非常開心。
【馬克團隊】我是馬克公司的合伙人,我非常驕傲能夠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來,我本人是德國人,所以我對中國的鋁門窗幕墻產業(yè)非常熟悉,因為德國之前經歷的就是現在中國的經歷,所以我對這個行業(yè)非?春谩N曳浅r湴聊軌蛉谌氲竭@里來,能夠采訪這個行業(yè)的各個領頭人、業(yè)界精英,經歷這么場時間可以把這部片子做出來。
【主持人】在拍攝這部片子的過程中馬克先生有沒有給大家?guī)硎裁从绊懀?
【馬克團隊】馬克總是激勵我們要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他對現狀有很多新的看法,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
【馬克團隊】馬克先生對產品的質量要求非常高,所以他要求我們?yōu)檫@部片子要做出最高質量的作品,我們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主持人】謝謝!他們剛才說了那么多有關馬克先生的贊賞的話,那馬克到底是怎樣的人?我們組委會也特別準備了一個錄像,講述他指導《通向中國之窗》的創(chuàng)作愿景和感受。其看大屏幕。
(播放VCR)
【主持人】剛才我們看了馬克先生給我們講了這么長一段話,在座的很多可能都見過他。
【黃 圻】被采訪的多數應該見過,特別是當時北京、廣東、上海等幾個地區(qū)的采訪,是他本人親自去的。
【主持人】我聽說他們這個團隊花了兩年多將近三年的時間記錄了30年歷程,而且是跑遍了北京、上海、江蘇、廣東、遼寧等地方,拍攝的母帶就有26小時,我是一個電視人,從一個專業(yè)角度來看,母帶26小時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很不容易。所以我們也要感謝馬克,感謝他的團隊為我們30年的歷程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影像資料。接下來有請黃圻先生為馬克先生的團隊頒發(fā)紀念品。是一個非常漂亮的水晶牌。
【黃 圻】感謝馬克先生用影像記錄中國鋁門窗幕墻行業(yè)30年歷程,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
【主持人】謝謝,謝謝李總,謝謝各位!
【主持人】剛才李總和馬克先生的團隊給我們介紹了這個紀錄片的基本情況,而且給我普及了一下隔熱技術條的基礎知識,所以我在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革命的進步也是影響了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當然也影響著生活。所以接下來我們要有請的是清華大學教授李少甫、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鋁門窗幕墻委員會專家組專家崔永峰、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西安、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鋁門窗幕墻委員會專家組專家姜成愛四位專家上臺和我們一起探討一些問題。有請!
上一頁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