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夾層玻璃的發明
夾層玻璃的發明具有十足的偶然性。眾所周知,易碎是玻璃的特性,想使玻璃不碎似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世界上有些事確實能夠心想事成,
不碎玻璃最終還是發明成功了。那是1903年,法國有一位叫別奈迪克的化學家在一次實驗中,不留心把一只玻璃燒瓶從實驗柜上碰落到地上,因為玻璃瓶內裝有實驗用的溶液,這使他很沮喪,心想這一下可糟糕了,配制的溶液等于前功盡棄。可令他納悶的是:這只又薄又脆的玻璃燒瓶摔到地上后,竟沒有濺出一個碎片,燒瓶內的溶液也沒有漏出來。整個燒瓶原樣未碎,只是在燒瓶壁上留下了蜘蛛網式的
裂紋。
這事很令別奈迪克納悶,搞不清其中的奧秘,他準備弄個究竟,可一時還放不下手中正在進行的實驗,只好暫時作罷。但作為一位有心的科學家,他對這一現象作了記錄,他在這只布滿裂紋的燒瓶上貼了一張標簽,上面寫著事情的經過:這是從3米多高的地方摔下來的,撿起來后就是這個樣子,時間是1903年11月。
像那只燒瓶摔不碎的現象是偶然的嗎?別奈迪克一直問自己,但因其他事情分散了他的精力,這個問題也就老是沒有找到答案。
幾年后,別奈迪克突然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說是有一輛汽車因發生事故,車
窗上的玻璃碎成玻璃片,把司機和一些乘客劃傷了。這馬上使他聯想起前幾年自己出的那次小事故,“為什么我的那只燒瓶摔不碎呢?如果能在所有的汽車上都安裝著不碎的玻璃,司機和乘客就能免遭受傷之苦了”。
別奈迪克決心解決這個難題,于是他找出那只留有文字記載的沒有摔碎的玻璃燒瓶,仔細研究它摔不碎的奧秘。他發現,這只燒瓶的壁上有一層透明的
薄膜,就試著想把薄膜撕下來,但薄膜牢牢地粘在燒瓶內壁,硬是弄不下來。這層薄膜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回憶自己用這只燒瓶裝過什么東西,啊,記起來了,這只燒瓶曾裝過硝酸
纖維溶液,有可能是溶液揮發后留下來的一層薄膜。于是,他立即開始配制硝酸纖維溶液進行試驗,結果不出所料,瓶壁上留下的柔韌而透明的薄膜,果然是硝酸纖維素。
后來,別奈迪克試驗在兩塊玻璃之間夾上一層透明的硝酸纖維薄膜,再把它們粘在一起,然后進行摔打試驗,果然,玻璃只出現裂紋而不會四處濺出玻璃碎片。最早的夾層玻璃就是這樣發明的。
二、國內外夾層玻璃的發展歷程
夾層玻璃就是用透明的黏結材料將兩片或者兩片以上的玻璃牢固黏結在一起的
復合玻璃制品。夾層玻璃是一種
安全玻璃,具有很高的抗沖擊和抗貫穿性能,在受到沖擊破損時,一般情況下,外來撞擊物不會穿透,玻璃碎片也不會飛離
膠合層,而且還能保持一定的可見度,從而起到安全防護作用。夾層玻璃也叫層壓安全玻璃或
夾膠玻璃。
(1)世界夾層玻璃的發展歷程
國外夾層玻璃的生產技術發展很快, 1910年 英國特立普勒克斯公司開始規模化生產,當時在
玻璃板之間夾入的有機材料為骨膠、賽璐珞片,并獲得了制造專利。但產品不為汽車商所采用,最先使用夾層玻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生產的
防毒面具。
1920年馬斯卡特使用纖維素酯作為夾層材料。
1922年日本巖城硝子公司研制出夾層玻璃。
1923年美國福特建成玻璃廠并在A型車上首先采用了夾層安全玻璃做風窗。
1927年美國的匹茲堡公司開始生產夾層玻璃。
1927年德國羅姆-哈斯公司使用
丙烯酸酯加熱聚合反應作為夾層材料,當使用
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時,發明了
有機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938年,美國利比-歐文斯-福特公司(LOF公司)用乙烯基
樹脂薄膜作為夾層材料生產安全玻璃。
1938年美國研制成功了目前通用的有機夾層材料
PVB(
聚乙烯醇縮丁醛)膠片。這種膠片的
透明度高,無色、
耐熱、耐光照、耐濕、
粘接性好,力學
強度高,該膠片問世后。迅速被
汽車玻璃制造商所采用。
1944年Volvo公司開始大量使用夾層玻璃做為汽車前風擋玻璃。
60年代,英國對
PVB膠片進行了進一步改進,開發了高抗穿透性夾層玻璃(HRP夾層玻璃)。
1968年美國就規定汽車前風擋玻璃必須使用高抗穿透性夾層玻璃(HRP夾層玻璃)。
1974年日本也要求汽車前風擋玻璃必須使用HRP、標準夾層和區域鋼化3種安全玻璃。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