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內蒙古演藝中心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華東街北側,北垣街南側,緊鄰二環東路,是集辦公、排練、文藝演出、文化事業推廣等業務的綜合性建筑。其建成后將與內蒙古博物院、烏蘭恰特大劇院及同步建設的內蒙古科技館,形成一個開放繁榮的文化圈,成為內蒙古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基地,展示內蒙古經濟、文化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本項目占地29614平方米;結構類型為主體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結合局部鋼結構的組合形式;建筑高度43.5米;總建筑面積: 38748.13平方米,幕墻面積22476平方米。 外形類似于一架打開的鋼琴。白色鋁板幕墻、深灰色鋼板幕墻、透明的玻璃幕墻與屋頂裝飾格柵(詞條“格柵”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相互結合,相得益彰,將悠久、廣闊、多元的草原文化與現代的藝術風格完美融合,將整體建筑細膩,華麗,莊重的風格表達的淋漓盡致。本工程的幕墻整體造型為垂直于地面的雙層圓滑單曲曲面立面幕墻結合雙曲曲面的頂面幕墻的構造形式。其特點為:幕墻種類眾多,交錯分布,邊界條件復雜;主體結構形式多樣,層間高度大小不等,尺寸區域跨度較大。(如圖1.1)
2、幕墻特點分析
2.1幕墻系統的組成種類眾多,交錯分布
內蒙古演義中心的幕墻部分主要分布于建筑的東、南、北三個立面和頂面。為了充分的表達建筑理念,本工程采用多種幕墻系統組合合的形式。
按建筑面材分類:(1)建筑上半部分設計為鋁板幕墻,其漸變的外形和不規則的分格,結合不同規格圓形孔洞,形似布滿無線普的琴身 。此部分幕墻整體懸掛在建筑外側,主要起遮陽及裝飾作用。(2)建筑南立面和東立面南半部底部及主出入口立面設計為玻璃幕墻,其造型簡潔通透,線條挺拔圓潤,形成了造型的底座部分。(3)建筑北立面、東立面北半部分的鋁板幕墻內側及下側設計為鋼板與玻璃組合的幕墻(建筑稱琴鍵幕墻)。其深灰色鋼板面材與透明的玻璃面材交錯分布,酷似演奏著的琴鍵,形象生動的反應出建筑的使用功能。玻璃幕墻與琴鍵幕墻是建筑室內外的分界面,保證幕墻系統的使用功能性。(4)建筑東北側共享大廳頂部設計為鋁合金格柵。(見圖2.1)其整體不規則的曲面造型酷似掀起的鋼琴蓋板,結合橫向的起伏線條,賦予建筑以細膩、靈動的感覺。
。5)其他的幕墻形式還有局部的防火幕墻和夾膠玻璃幕墻,頂面的中空夾膠彩釉玻璃采光頂和夾膠彩釉玻璃采光頂等。以上各幕墻相互交錯分布,在建筑北半部分的外層的鋁板幕墻與內側的琴鍵幕墻共同形成了間距不等的雙層幕墻。
2.2幕墻依附的主體結構復雜多樣
本項目主體結構采用了鋼筋混凝土(詞條“混凝土”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框架+剪力墻+鋼結構的組合形式,多樣的結構形式增加了幕墻系統的設計的復雜程度。
建筑南半部分及北半部分西側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的結構形式。此部分結構特點是:收邊梁高度不同,同層頂部標高變化較大,外表皮不平齊;收邊梁挑板長度不同,同層頂部標高不一;收邊梁存在上反梁和下反梁等各種形態;由此種結構形態,造成了建筑層間跨度尺寸繁多的情況,不僅存在4.2m,7m,8m等固定尺寸,也存在自0.4mm到4.2m的漸變尺寸。
建筑的東北部分主體為鋼結構形式,鋼結構中部橫向鋼梁間距為8m,頂部及底部結構分格為漸變形式,間距從2.4m至12m不等;橫梁(詞條“橫梁”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呈弧形和螺旋形布置(見圖2.2.1\2)。
3、幕墻的系統設計與難點解析
3.1鋁板幕墻的系統設計與難點解析
本項目鋁板幕墻設計為建筑的裝飾性造型,懸挑在建筑外側。鋁板完成面距建筑封閉面距離0.8m至4.2m不等。豎向分格寬度1.1m;橫向分格與水平方向呈30°夾角,錯縫分布,標準片最大分格高度3.3m,收邊板最大分格高度3.7m。豎向相鄰鋁板間隔布置圓形孔洞造型,直徑分別為500mm至1300mm,呈輻射狀自鋁板幕墻中心向四周擴散分布(見圖3.1.1\2)。
結合建筑要求,對項目特殊性分析,本項 目鋁板幕墻與普通鋁板幕墻主要區別在于:a、鋁板內外側可見,分格較大,相鄰鋁板存在拼接孔洞造型且孔洞直徑較大。b、建筑要求淡化孔洞造型的豎向分格線,明顯但不突出體現其余分格線?锥撮g不能顯露鋁板用結構龍骨。針對以上分析,經過方案優選,提出三種較可靠性(詞條“可靠性”由行業大百科提供)鋁板安裝方案并加以分析(見表3.1)
經過深化分析,結合建造經濟性,對方案進行優取劣舍,最后確定選擇方案三,并對鋁板安裝節點進行深化設計并制作模型(圖3.1.3),同時對其受力情況進行有限元分析計算(見圖3.1.4\3.1.5)。
上一頁12下一頁
內蒙古演藝中心建設用地面積2961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8750平方米,總投資2.45億元。內蒙古演藝中心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區北垣東街,將與已經建成的博物院、烏蘭恰特和同步建設的科技館交相輝映,共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