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必然成為衡量未來建筑品質的必要指標,但開發商對其理解能否只停留在高科技產品的堆砌與使用層面?記者獲悉,“低碳排放”的概念正受到環保行業、學術研究機構的普遍重視,而建筑與房地產業亦是支撐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載體。
“裝上
太陽能光電板,房子少用電,
保溫好一點并不意味著節能減排,如果安裝的
光伏電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污染,那么結果仍然不樂觀。”9月1日,北京啟迪筑能建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筑能網CEO黃俊鵬表示,低碳概念更加關注材料的全生命周期,這意味著,
建筑節能減排的實現,正轉向本質或者源頭的方向。
房企應密切關注“碳排放”
資料顯示,英國
綠色建筑委員會曾發表一份里程碑式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到2020年,英國的非
住宅建筑可以達到零碳排放。同樣在美國,提供低碳生活模式的住宅很有市場,公共住宅逐漸受到歡迎便是佐證,理由是在居住區附近設置辦公區、車間和健身房能夠減少出行帶來的排放,進一步提高能效和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在黃俊鵬看來,歐盟成員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已經把“碳排放”作為評價
節能建筑的一項重要因素,測評體系已日漸成熟。
然而,這一理念尚未在國內得到充分重視。不久前,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遭到環保人士嚴厲的指責。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一份調查指明:巴斯夫在環境信息公開方面對中國使用雙重標準。即該企業并沒有像在其他國家一樣全面公開其污染物排放等環境信息,接受公眾監督。
上述“不公平”行為足以說明國內外在
節能環保的認知及管理差異。如此反差讓不少致力于節能事業的非營利、自愿組織(NGO)備感憂心,與此同時,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頒發的LEED綠色建筑認證卻已經在最新的2009版本中,明確計入了碳排放指標。
一面是先驅者大力推廣并實踐的“低碳”理念,一面則是停留在狹義層面甚至是概念化的“節能”、“綠色”環節。企業對未來趨勢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
黃俊鵬透露,關于實現低碳排放生態建筑的建造指南正在有關機構的醞釀之中。他坦言,盡管碳排放的計算爭議尚存,但將這一理念植入建筑節能毫無懸念。簡言之,用碳排放衡量建筑是否節能需要關注的產業鏈條更長。
“開發商未來選用材料要關注低碳供應鏈。”以選用的
玻璃幕墻為例,傳統供應商強調的是k值,也就是
傳熱系數,以及性價比,而在未來,開發商在采購之初就需要供應商提供生產過程中用了多少回收的廢玻璃,減少了多少成本,利用多少可再生材料,采用什么生產工藝,不同生產工藝的能源消耗等一系列因素綜合計算得出的碳排放指標。“材料生產商,要考慮到產品的生命周期綠色設計指標,除了給出物理性能之外,還要給出碳排放指標。”黃俊鵬大膽預測。
知情人士透露,某房地產標桿企業已經開始對實現低碳排放進行研究,包括去日本、美國等國家考察,希望在打造低碳供應鏈方面引領行業的發展。他認為,此舉應該促進標榜綠色、節能概念的開發商“多想一步”。
低碳排放影響未來人居
毫無疑問,11年前,《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就預示著,各國對減少碳排放的熱情將迅速攀升。今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的主題“轉變傳統觀念,推行
低碳經濟”也是重點圍繞“低碳”二字做文章。
開發商實現建筑節能的評價體系也將難以擺脫與“低碳”
掛鉤,而針對“建筑物碳排放量低與生活有何關系”的質疑,黃俊鵬坦言,從上游來講是生產企業重視
建筑材料的生產和運輸過程;而從下游來講,則是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他認為,低碳排放是生態人居的充分體現。以智能家居的應用為例,一系列的自動化控制對人們的行為習慣進行改善,有利于促進行為節能,宜于減少碳排放。在我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能夠在低碳的理念下找到適宜的做法。目前老百姓對節能的關注,更多的在于關注自身生活成本的降低,而缺乏社會責任和公共環境的意識。究其根源,人們對于節能的理解需要上升到更宏觀的視野之下,兼顧到自己周邊的小環境和全球的大環境。因為低碳的內涵更加接近全球氣候變化的本質,其外延遠遠超過節能。
記者了解到,在低碳的主題下,本年度的“CIHAF中國之家”將成為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環保的一座符號性建筑,而減少碳排放的意識正逐漸植入到行業的人群當中去。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