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是北京第11屆亞運會建設的場館之一,也是當年國內比較先進的體育館。經過17年的使用,雖然
設備有些陳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還依然可以滿足奧運會的競賽要求。經過此次改擴建工程奧體中心體育館重新煥發出青春。

奧體中心體育館是一座多功能的體育館。有觀眾席5748座,總建筑面積25300平方米,體育館的
平面形狀為六邊形,一層北側是內外貴賓、安全保衛、電影電視、新聞公報記者工作、電訊電報、電腦服務等用房。二層是觀眾入口和休息廳。三層的東西側為計時記分牌及辦公室休息廳等。比賽大廳采用高光效鈧鈉燈,用中寬配光燈具從兩側布燈,共四排,以加強垂直照明度。
場館改造
建筑結構節能翻新
奧體中心體育館是上世紀80年代設計建造的,節能性較差。此次改擴建,在建筑外整體墻面上增加了一層
外保溫結構,并且將
門窗更換成
保溫型
門窗。這種設計的優點在于增加了整個建筑的保溫性能,減少了賽后場館運行時的能源消耗,
建筑節能也符合了北京市最新的65%的建筑節能要求。
奧體中心體育館的屋頂原先為
金屬夾心板,
防水、保溫性能均難以滿足場館使用要求。改擴建中,更換成了與國家大劇院屋頂相同的
鋁鎂錳板。這種材料的優點在于高
強度,
耐久性、抗
腐蝕性強,而且施工簡便。
自然通風自然采光
奧體中心體育館南廳觀眾主入口原先比較狹窄。改擴建中,這里成為整個建筑改擴建的亮點。大廳更換成整體玻璃頂、局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的屋面。楊洲說,這樣的改造保持了原有建筑風格,還增添了現代感。
比賽大廳坐席獨特
走進改擴建后的奧體中心體育館比賽大廳,就會發現一種在北京所有場館中都少見的淡紫色坐席鋪滿看臺。讓所有看臺都使用統一顏色的座位,在體育館設計中是一項具有挑戰意味的設計。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各種鮮艷顏色的體育館坐席。對于場館管理來說,不同顏色的坐席有助于分區。在奧體中心體育館設計中,將整個場館的焦點都留給賽場,因此,不應該用鮮艷色彩的坐席分散人們的注意力。而且淡紫色坐席與場地的精致灰色配合,會在場地內營造一種非常典雅的氛圍。比賽開始時,站在場地中央的運動員會看見淡紫色背景下,各種發色、各種膚色的觀眾在關注著他們,為他們加油。
無障礙設施坡道
殘奧會期間,奧體中心體育館將承擔多支殘疾人運動隊的訓練任務。體育館滿足了北京奧組委對無障礙設施的要求。無障礙坡道可以從場外直通觀眾席,而為殘疾人服務的無障礙廁衛設施也已經配備完成。
功能用房獨具特色
奧體中心體育館改擴建中新建面積4410平方米,主要是體育館南側一層的功能用房。新建用房主要用于奧運賽時比賽、訓練、媒體、觀眾、安保以及賽時運行的需求。這部分功能用房的建設,還解決了奧體中心賽后利用的空間問題。新建的功能用房,內部經過簡單分隔就可以滿足賽時需要,而在賽后,可以很容易改造成為奧體中心場館群中的服務區。
綠色就在身邊
奧體中心建筑群中有幾棵銀杏樹和其他常綠喬木,這些綠色植被在改擴建中被盡可能地保留了下來。改擴建中,施工方在挖土方的時候,有意識地避開這些綠色植被,并且每天派專人為植被澆水養護,使綠色植被能夠在原地得到保留。
改擴建后,園區路燈使用
太陽能,并且中水經過回收系統可以循環利用。
館內裝飾時尚簡約
富有現代感的
鋁鎂錳板屋面、散發著浪漫氣息的比賽大廳、寬敞明亮的觀眾大廳……走進奧體中心體育館,人們一下就被這種剛柔相濟的現代美感所吸引。走進體育館南廳主入口,經過重新設計和建設的南大廳,令人有種走進了一個龐然大物內部結構的感覺,充滿新奇。沒有
吊頂、建筑設備可以一覽無余的簡約主義設計風格不僅讓整個大廳簡潔大氣,更讓每個走進這里的人們有種賓至如歸的舒適感。
屋頂保溫穿上棉襖
據介紹,體育館的建筑外面新增加了一層外保溫,這就相當于給建筑穿上了一件小棉襖,增加外墻的保溫性能,減少以后運行時的能源消耗。原來屋面的材料是金屬
夾芯板,防水、保溫性能都難以滿足場館的使用需求,而且屋頂由于被太陽長時間的照射,時常會發生
熱脹冷縮的“
變形”,尤其是每天上午9點到10點和下午4點到6點的時候,進入體育館的人都會聽到屋頂發出的“砰砰”的巨響,對運動員比賽造成了影響,也不利于觀眾欣賞比賽。而現在屋頂材料全部更換為和中國大劇院屋面的
防水材料一樣的鋁鎂錳板,并且和保溫、吸音等功能進行復合設計和安裝,將屋面的功能更完善了。
高新科技保駕護航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許多
新材料、新技術都被運用在了奧體中心體育館中。像采用的懸掛
吸聲體,具有
防火性能極強的織物面層,既滿足吸聲要求,又滿足防火要求;綜合運用了VRV空調系統與中央空調系統,并在場地內設置了兩套送回風系統,既保證了運動員區和觀眾區不同舒適度的要求,又方便了賽后對外開放的運營,節約了能源消耗,降低了運營成本;同時還增加了樓宇自控系統、手機信號增強系統、監控系統、
門禁系統、綜合布線系統、
LED顯示屏系統等。
功能劃分凸顯人文
奧體中心體育館的平面形狀為六邊形,一層北側是貴賓室、安全保衛以及新聞記者的工作用房。二層是觀眾入口和休息廳。三層的東西側為計時記分牌及辦公室休息廳等。
此外,奧體中心體育館還在運行設計中充分考慮功能分區和各功能區使用者的交通流線,根據不同使用人員和使用性質,各類人群盡可能做到分層分區互不交叉,交通流程通順便捷合理流暢,滿足奧運會的運行設計要求,同時也便于賽后體育館的經營管理和使用。
環保無處不在
為節約水資源,該項目部在施工現場建立了沉淀池等廢水處理設施,把雨水及生活廢水及時收集起來,實現二次利用,目前該項目部用來沖洗衛生間和現場降塵噴淋用的水就是這種處理水。項目部還對施工隊用水進行量化管理,在每個外施隊用水區都安裝了水表,分別對各隊伍的施工用水量進行計量,并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制定出每支隊伍的用水指標和相應的獎罰措施,對有節余的隊伍進行獎勵,對超額用水的隊伍以超額部分自付費的形式進行處罰。經初步測算,改變管理方式后,項目部每月可節約用水400噸。
為降低噪音、減少揚塵,在進行場館內改造拆除過程中,項目部改變了由外而內的傳統施工次序,保留外圍
玻璃幕墻不拆除,先進行館內設施的拆除,最后再拆除外圍幕墻,原有的玻璃幕墻有效防止了噪音和揚塵的擴散。
為減少現場施工揚塵,利用廢鋼管自行設計制作了可噴霧的水幕,既節省水源,又隨時為現場保濕降塵。此外,項目部在場館改造過程中保持現場原有花木,并對能綠化的區域進一步綠化。
隱形護網保證觀眾安全
在場地兩側的白色球門后面,兩張長24米、寬8米的黑色防護網非常引人注目。競賽主任李之文介紹說:“之所以在球門之后拉上這兩張網,是因為手球項目是一個快攻性的比賽,拉上防護網一方面可以在射門不中的時候,使守門員更加快捷地拿到球繼續比賽;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運動員擊發球力量過大,球飛向觀眾席而傷到觀眾。
我們選擇使用黑色的防護網,是因為黑色的網不僅可以和白色的球門區分開來,不干擾運動員的視線,而且,在電視轉播的時候,觀眾在電視屏幕上也看不到這張網,可以說,這張黑色的網是一張隱形的防護網。”
賽場內增設超低音設備
場館內的擴音系統也進行了改造,原有的擴音系統是單一的,而改造后的則是由比賽場地和觀眾席的主擴音系統和流動音響輔助設備組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比賽場地內增加了超低音的設備,加之場館內原有的吸聲設備,改造后的競賽大廳的音響效果堪與音樂廳媲美。”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