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傷人,建筑物垮塌更傷人
截至5月30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858人遇難,366586人 受傷,18618人失蹤,五百萬受災群眾流離失所。為什么在地震中,有如此多的建筑物倒塌?未來我們又將如何有效地避免自然災害對建筑物的損害,來最大限度地保證人員安全。
建筑物安全
與震級無關,與防烈度有關
本次汶川地震震級為8級,是否就導致了建筑物大量垮塌呢?國務院國資委直屬五家設計院之一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綜合設計所所長葉永強,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首先澄清了這個概念。
他指出,“對于民眾來說,普遍有個誤導——建筑物的安全與震級有關。實際上,建筑物的
抗震性,不是由震級來控制的,而是由
地震烈度來控制。一個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對應無數個烈度,烈度才真正決定了地震對建筑物造成的破壞程度。汶川地震最大烈度為11度,場地條件不同,時間長短不同,對建筑物的破壞程度也不同。”
葉永強為《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國家對于每個城市的建筑都有明確的防烈度系數規定。如果地震烈度超過了該系數,那么,建筑物倒塌或者受損,就不予追究責任。消費者購房時,雖然擁有70年產權,但其正常
主體結構的使用壽命只是50年。超過50年,建筑結構的安全性需進行專業的評估和鑒定。”
據記者了解,國家在建筑物
抗震設計當中,明確提出三個標準:“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地震防烈度7度以下(含7度)為小震;8度為中震;9度以上(含9度)為大震。目前,北京地區建筑物的地震防烈度為8度。也就是說,在北京,假如地震烈度為7度以下(含7度),建筑物不壞;地震烈度為8度,建筑物可修;地震烈度為9度以上(含9度),建筑物不倒。
記者同時了解到,一些重大建筑工程、紀念性建筑和地震時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筑,以及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建筑,如人民英雄紀念碑、核電站、醫院
門診樓、大型
公共建筑和大型橋梁等,設防標準要高于本地區的
設防烈度,在出現災情的時候要求還能正常運轉。
“汶川地震烈度高達11度,震源很深,從理論上講,換作是北京的建筑也基本上都倒了。” 葉永強告訴記者。
建筑物安全第一,不要過于追求標新立異
建筑物是要美觀還是要安全?從設計來說,越復雜似乎越好看;但從抗震來說,則不盡然。
葉正強所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從建筑方來講,總想把外立面做得很美觀,顯得特別復雜;但從抗震角度講,外觀越復雜的,恰恰就越不抗震。外觀設計中,盡量不要有凸面,一般來說,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外觀,建筑抗震效果比較好。否則,必須要經過超限檢查,經過專家委員會評審,采取一些相應的加強措施。”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綜合設計所副所長張成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不能說某個建筑是否安全,只是有些建筑為了保證安全要花多少錢。我們現在的建筑水平還不能保證都和鳥巢比肩,要保證這種新奇設計的安全,就需要很大的財力。一般來說,建筑不要過于追求標新立異。”
“另外,在設計和施工當中要考慮次生災害。譬如,目前大量的建筑整個
幕墻直接落到底,一旦發生地震,幕墻墜落,極有可能威脅到人的生命,所以建筑物不能一味追求好看,還是應該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建筑物要在經濟與安全間尋求平衡
據記者了解,建筑設計有一整套規范,而建筑法規是強制性要求,國家頒布了一個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規定了不同地區的防烈度,先后頒布了三個版本。2000年前后頒布了幾百個規范。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綜合設計所所長、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師葉正強告訴記者:“目前
建筑設計規范統稱為00版建筑規范”。如果真正按照國家標準去設計、施工,多次的震害調查表明,建筑物是能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預估大震不倒”的要求的。
對于北京來說,很多人認為
高層建筑不安全,這種說法不成立。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張成戈認為,高層建筑并非不安全,而要看實際的工程質量和設計水準。有些建筑沙子質量不好,不清潔,配出來的不是合格的
混凝土。符合國家標準的
鋼筋可以保證建筑質量,但有些施工采用
熔化處理過的廢
鋼材,根本達不到水平,這樣的建筑非常危險。
上個世紀50年代,國家經濟落后,很多建筑
抗震設防標準相對較低。現在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抗震設防標準也有很大提高。例如,近年來,我國
鋼結構建筑不斷增多,一些
超高層建筑和大型工業建筑等,都采用鋼結構。從實例來看,像北京的銀泰大廈和國貿采用了鋼結構,這樣的建筑安全度比較高。
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吳耀輝指出,現在不能說某個建筑是不是安全的,只是有些建筑為了保證安全需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所以要在經濟和安全之間找一個平衡,平衡點在哪,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此外,經過這次汶川地震,今后,在建筑方面要把防止自然災害對建筑物的破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除了地震以外,在沿海地區,抗風也很重要。
新農村建設,應關注農村住房安全標準
在汶川地震中,很多瞬間倒塌的房屋都是一些城鎮住宅和農村住宅,死傷人數不少也集中在城鎮和農村。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吳耀輝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現在的抗震設計主要是在城市,遠遠沒有達到城鎮、農村。目前,農村相當數量房屋屬于自建住房,沒有一定的
設計標準和建筑標準,遇到自然災害很難躲避。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住房質量應該引起高度重視,至少要具備一定的抗震設計,保證高烈度地區農村人員的安全。”
除了農村住房外,目前我國城市住房有一部分也需要關注。吳耀輝指出,“1990年后,國家對抗震結構要求越來越高。從這次地震也可以看到,許多新小區,并沒有瞬間發生倒塌。而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老房子發生跨塌或者損毀,造成了人員傷亡。”
于凌罡:1000億元可解決500萬受災群眾住房重建
在災后重建中,解決災區500萬老百姓住房問題凸顯重要。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北京合作藍城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合資建房的倡導者于凌罡先生,他提出了“兩分法”方案。
首先,解決5%的最困難受災群眾(主要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兒童和殘疾人),也就是25萬人的實際生活問題。具體操作流程建議如下:
⒈在成都郊區縣鄉村做動員,尋找符合條件的25塊土地(每塊寬400米,長600米),也就是建成25個社區。免收出讓金,捐地鄉得到360個免費就學名額(至本科畢業),免費就學名額由各校捐贈。
⒉政府從賑災款中出資,
招標具有良知和資質的建筑企業,限期承建優質建筑,建議工期為:50天內完成市政基礎設施驗收,50天內全部建筑竣工驗收,20天內完成精裝修。
⒊成立專家小組駐場辦公,負責工程管理、質量監理、收支審批公示和驗收工作。
⒋施工期間,設立項目專戶,進場人員工資,進場材料和
設備監督、驗收,均應由專家小組負責,并在每周一按照專家小組提供的支出單,由銀行直接轉賬付款,不得使用現金。
⒌
中標價與工程實際開銷之間的價差,應為中標企業的結算利潤,中標企業必須依法納稅。
⒍項目竣工驗收后,自愿用災區原有不動產(房屋和土地使用權)置換安居房的災民,可以排隊申請,政府按照生活自理程度,為最困難的25萬災民,按每人一套的標準,發放安居房產權證,提供救濟。在項目操作期間,每周網上公示賬目收支及房屋分配明細。
如果每個社區成本不到6.6億,總計165億元(6.6×25=165)。
其次,解決剩余大約95%,也就是475萬人的住所問題。
按照每人給予6.8萬元,5年期貸款貼息的標準,由政府設立專門的銀行資金機構,提供總額約3236.8億的專項,限制用于災后房屋重建。每個受災群眾只要在之后五年每年歸還1.36萬元,壓力不大,是可以實現較高的貸款回收的。
政府應為受災群眾選擇定居點,并應特事特辦,由政府出面協議購買土地,并組織受災群眾確定重建方案,對于無息貸款以外的成本,應由受災群眾自行籌集。
對于每筆6.8萬元貸款,按照8%計算年息,五年依次為5440元(6.8萬×8% = 5440元)、4352元(68000-13600=54400元,54400元×8%=4352元)、3264元、2176元和1088元,利息合計16320元,相當于政府在五年內,為每個受災群眾提供了16320元的貼息。按照476萬受災群眾計算,政府需要負擔的貼息總額為776.832億(476萬×16320=776.832億),加上165億最困戶補貼,只需要1000億元即可。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