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專家對歷次地震的分析顯示,人員傷亡總數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僅有不足5%的人員傷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發的水災、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導致的……
日本是個多地震國家,在地震預防方面尤其是在建筑在設計時就十分重視發展
抗震建筑,對許多國家來說都具有借鑒意義。
7級地震無人死亡
2003年5月26日日本宮城縣東部發生里氏7級地震,造成104人受傷,傷者大部份是被掉下的物體擊傷,三條新干線鐵路和部分地方鐵路停運,近10萬人受阻。一天之后,大部分交通、供電、供水都已恢復,震區生活就基本恢復正常。同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發生一次6.8級地震,房屋倒塌嚴重,人員傷亡達1萬余人。震級甚至還小,為何傷亡有這么大的差別?國際媒體認為,這應歸功于日本嚴格的
防震立法、先進的防震
建筑技術,以及較好的應急機制。
嚴格的抗震建筑法
日本《建筑基準法》規定,日本的
高層建筑必須能夠抵御里氏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一個建筑工程為獲得開工許可,除了設計、施工圖紙等文件外,還必須提交建筑抗震報告書。這一報告書主要內容是,根據地震的不同
強度,計算不同的建筑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
鋼筋、
混凝土的規格和配比。法律還規定,只有一級建筑師以上的人才能有資格編制抗震報告書,而且,報告書中的相關計算必須要使用國土交通省認可的專用程序。普通的一個8、9層公寓樓,其抗震報告書動輒厚達兩三百頁。建筑抗震報告書必須經過相關部
門或人員的檢查,確認無誤后才能開工。
不斷改進的抗震研究
除了嚴格的法律,建筑設計方面也特別注意從抗震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設計觀念,改革
設計標準,制訂抗震措施。
神戶地震后,建筑師們認為:建筑物、橋梁和其他建筑結構的設計僅考慮到防止生命損失是不夠的,還必須使它們達到在地震以后能使城市繼續運轉的要求,諸如能源、通信、供水等現代“生命線”,必須具備更強的抗震防災能力。例如,煤氣管道的
破裂會引起爆炸和火災。因此現在日本正在普及在管道上安裝自動閥門和計算機安全裝置,在管道破裂前自動關閉管道,防止煤氣泄漏。實際情況表明,因上述“生命線遭破壞而受災的人數大大超過在神戶地震中死傷的人數。
美國科學家研究認為,能隨地震一起擺動的建筑物一般不容易倒塌。在神戶地震中,有些建筑物雖
變形歪斜但并未倒塌,而有些建筑物的建筑結構雖未遭破壞,但卻整幢樓房倒塌了,其原因就在于它們的柔性不同。日本專家在調查后開始推廣美國方面的經驗,在構筑高層建筑物的基礎中采用“地基地震隔絕”技術,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裝
橡膠彈性墊或摩擦滑動承重座等抗震緩沖裝置。
阪神地震后,日本國內一些城市出現的興建“抗震抗災公寓”熱潮,也是吸取神戶地震的教訓采取的一項積極措施。這種公寓的特點是具有較高的抗災功能,如具備共同的儲備糧倉庫、抗災飲用水井和緊急醫療救護室,甚至擁有供直升飛機起降的場地。政府方面對地產界的這種舉措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包括優惠貸款和減免稅,而用戶對這種公寓也表現了極大的興趣。
地震應急機制完善
日本政府在地震應急機制方面十分完善,政府目前使用了一種“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EES)”,這個系統儲存了4級以上地震的災難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在30分鐘內自動算出受災規模,以便政府可以迅速展開救援措施。為防止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時指揮人員不到崗,出現混亂局面,日本政府設立了緊急對策小組。如東京發生5級以上地震,或東京以外的地區發生6級以上地震時,各相關部門官員都必須自動到首相官邸報到,進入緊急事態體制,以便內閣迅速采取各種適當對策。
日本各地還設有許多防災體驗中心,免費向市民開放,供人們親身體驗發生災害時的實況,了解避難方法。校園、公園、緩沖綠地等公共設施在災難事件發生時也都能成為避難所,指示牌更是隨處可見。 此外,日本政府提倡增強居民之間的互助精神,提高對災害的警惕性。統計表明,在1995年初的阪神大地震中,約80%需要營救的人員是被鄰居救出的。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